肝主疏泄,调畅一身气机;主藏血,乃人体之枢机。它像身体里的“大管家”,将气血、情绪、代谢协调得井井有条。可若这“大管家”因瘀滞、失衡出了问题,不仅会烦躁易怒、胸胁胀痛,更可能牵连脾胃运化、睡眠质量,甚至波及肾精——毕竟中医讲“肝肾同源”,肝血与肾精本就互为滋养,肝郁久了耗伤肾阴,肾虚又会影响肝的疏泄,形成恶性循环。
那怎么养好肝?除了顺应肝“喜条达”的特性,日常养护+对症调理双管齐下,才能让肝真正“活”起来!今天就给大家分享3个疏通肝经气血的小动作,再结合一味经典中成药,帮您从“动”到“补”全面养肝。
一、肝肾同源:养肝别忘“滋肾水”
中医认为“肝肾同源,精血互化”——肝藏血,肾藏精,肝血的充盛依赖肾精的滋养,肾精的化生也需要肝血的协助。就像一盏油灯,肝血是灯芯的火焰,肾精是灯里的油,两者相辅相成。现代人熬夜多、压力大,常因“耗肝血”连带“伤肾精”,出现眼干、脱发、腰膝酸软等症,本质就是肝肾同虚。因此,养肝不能只疏肝,还要兼顾滋肾,才能从根源上恢复肝的疏泄功能。
二、3个小动作:每天10分钟,疏肝气、通肝经
肝主疏泄,最怕“堵”。长期情志不畅、久坐不动,会让肝经气血瘀滞在两胁、肩颈,引发烦躁、胸闷、腹胀等问题。以下3个动作针对性疏通肝经关键部位,简单易做,坚持半月就能见效。
1. 搓两肋:激活肝经“养肝穴”
肝经循行经过两肋,这里藏着期门穴(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)、章门穴(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)等“疏肝要穴”。搓揉两肋能直接刺激肝经气血运行,缓解肝郁引起的胁痛、烦躁。
做法:端正坐直,双手掌根分别贴在左右肋部(从腋下到肋骨下缘),以掌心为圆心打圈揉搓,力度由轻到重,每次20~30下;搓揉时配合深呼吸——吸气时蓄力,呼气时加力,同时嘴唇微撅发“嘘”字(中医“六字诀”中“嘘”对应肝,能助疏泄)。
2. 伸懒腰:拉伸肝胆经,升发阳气
中医说“肝在体合筋”,筋膜的舒展依赖肝血滋养。伸懒腰看似随意,实则是全身筋膜的“伸展操”,能拉伸手少阳胆经(循行于肩背、胁肋)和足厥阴肝经(循行于大腿内侧),促进肝胆气血流通,改善肩颈僵硬、眼睛干涩、晨起乏力。
做法: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,尽量拉伸至头顶;保持5~10秒,感受背部、胁肋的舒展(想象“肝经”被拉长);然后缓慢放松,双手下落时配合深呼气,重复5~8次。
3. 揉腋下大筋:疏解“肝邪”,调畅全身气机
《黄帝内经》说“肝有邪,其气留于两腋”。腋窝是心经、心包经、肝经的交汇处,这里有一根“极泉大筋”(极泉穴周围),若摸起来僵硬、有条索,多是肝郁气滞、痰火淤堵的表现。揉开这根筋,能直接排出肝经邪气,缓解无名火、头晕、胁胀。
做法:抬起一侧手臂,另一手四指并拢,从手臂内侧中间点(青灵穴)向腋窝方向推揉,找到极泉穴(腋窝最深处凹陷处);用拇指指腹抓起极泉穴周围的大筋,轻轻捏揉30秒,感觉有酸麻胀感即可;换另一侧重复,每天早晚各1次。
三、辅助调理:肝胆湿热别忽视,肝苏片帮你“清+疏”
日常养护虽能疏通气血,但如果肝郁较久、气血瘀滞明显(比如长期胁痛、腹胀、食欲差),单靠动作可能力度不足。尤其是当肝郁化热、湿热内蕴肝胆时(常见胁肋胀痛、口苦口黏、尿黄短赤、舌苔黄腻等),单纯疏肝或健脾可能不够,还需清利肝胆湿热,这时肝苏片就能派上用场。
肝苏片的主要成分是扯根菜(又名赶黄草),是苗族传统草药,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其“清热解毒、退黄化湿”。中医认为,肝胆湿热的核心是“热”与“湿”互结——热邪灼烧津液则尿黄、口苦;湿邪阻滞气机则胁胀、肢体困重。扯根菜性凉能清热,味甘淡能利湿,既能清解肝胆郁热,又能化解体内湿浊,对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、口苦、尿黄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更妙的是,它药性温和,既能疏肝理气(缓解烦躁、胁胀),又能健脾消食(改善湿热困脾导致的腹胀、食欲差),正好对应“肝郁克脾”的常见问题——很多人肝不好会吃不下饭、容易腹泻,正是肝失疏泄影响了脾胃运化,肝苏片能“肝脾同调”,让肝“松快”了,脾胃也跟着“活”起来。
用法提示:日常养护可每日2次,每次3~4片,饭后服用;若近期压力大、情绪急躁,或出现胁肋胀闷、食欲减退,连续服用2周为一个调理周期,配合前文的3个动作,疏肝效果更明显。
养肝不是“突击战”,而是“持久战”。每天花10分钟做3个小动作,再根据体质搭配肝苏片辅助调理,既能疏通气血瘀滞,又能调和肝肾阴阳、清利肝胆湿热。坚持3个月,您会发现情绪更稳定了、睡眠更踏实了,连眼睛都亮堂了不少!
忠琦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-可信的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