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声在线记者庞琦通讯员王耀东向维黄佩琦
“没想到能醒过来……”近日,在长沙市第四医院病房里,50岁的廖女士(化名)回忆起一个月前的那场生死考验,仍心有余悸。一月前,她因突发肺栓塞致心跳骤停,长沙市第四医院多学科团队在ECMO的护航下,顶着“溶栓救命”与“出血致命”的矛盾难题,经过数次惊心动魄的抢救,最终将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。
心跳骤停!ECMO力挽狂澜
6月15日上午9点多,廖女士在家中突然晕倒,几分钟后才醒过来,还伴有呼吸困难。家属紧急拨打120。很快,长沙市第四医院院前急救人员赶到现场,发现廖女士血压骤降、心率飙升,已出现休克迹象,初步判断可能为急性心肺功能异常。院前急救人员火速进行急救处理,救护车转运途中,医院急诊团队提前收到预警,抢救室医护全员到位等候。
救护车疾驰而至。此时的廖女士已意识丧失,呼吸极为微弱,连脉搏都摸不到,血压根本测不出,脉氧饱和度仅76%,瞳孔对光反射也已消失——心跳骤停了!
急诊团队立刻展开胸外按压、气管插管等抢救,可常规抢救20分钟,廖女士自主心跳始终没恢复。
“上ECMO!”急诊急救中心副主任王加栋火速带领团队,分工协作。20分钟后,这台“体外心肺机”成功运转,暗红色血液经氧合后变成鲜红色回输体内。10分钟后,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微弱的心跳波动。
这场与死神的首轮较量,暂时稳住了局面。
确诊肺栓塞,治疗陷入“两难”
生命体征稳定后,检查很快揭开“元凶”:CT显示双肺多发栓塞,正是急性肺栓塞导致了晕厥、窒息、心跳骤停。原来廖女士有子宫腺肌病,近期月经量多,出血让身体处于高凝状态,埋下了血栓隐患。
可难题接踵而至,肺栓塞急需溶栓或抗凝治疗打通血管,但廖女士子宫还在出血,溶栓会让出血更凶,抗凝可能引发大出血——“救命疗法”又变成了“禁忌雷区”。
接下来的救治,注定要在“清除肺栓塞血栓”与“避免出血加重”之间,寻找一条精准的平衡之路,一场更复杂的攻坚即将展开。
破局!介入手术先取栓后止血
“先取血栓,再止出血!”多学科会诊后,介入血管外科主任、主任医师许顺驰决定以“分步拆弹”策略化解矛盾。多学科团队迅速定下方案。
15点40分,在ECMO支持下,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实施经导管肺动脉血栓抽吸术,抽取出大量血栓块,梗阻性休克缓解了。看到恢复血流的肺动脉,医护人员长舒了一口气。
但救治还没有结束。
紧接着,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又精准栓塞了出血的子宫动脉,从源头止住出血。
子宫出血受控后,抗凝治疗不再有加重出血的风险,团队安全启动了抗凝治疗,既防血栓复发,又不用担心出血失控。矛盾困局至此已经迎刃而解。
从依赖机器到自主活动,康复步步推进
第二天,廖女士心肺功能好转,顺利脱离ECMO,从依赖体外生命支持迈向了自主循环恢复的重要一步。
撤机后,呼吸管理成为康复关键。医护团队积极调整抗生素方案,针对性防控肺部感染风险;同时,康复治疗师全程陪伴,有序推进肺康复计划。
但治疗还远没有结束。廖女士因呼吸心跳骤停继发缺血缺氧性脑病,颅内多发片状急性脑梗死。反应迟钝,无法站立行走,活动后胸闷气促......康复之路上,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难关。
多学科团队再次持续发力:介入血管外科在监测出血风险的前提下,充分抗凝治疗,动态监测心肺功能恢复情况,调整用药方案;配合中药治疗,促进肝肾脑心肺等多脏器功能恢复;妇科动态评估子宫腺肌病及栓塞后恢复情况,关注出血风险,规划后续妇科诊疗;康复理疗科制定个性化脑梗死康复方案。
在各学科的努力与悉心照料下,廖女士恢复良好,可独立行走,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,于近日出院。
“这场抢救的关键,在于‘院前-院内’无缝衔接抢时间,更在于多学科协作闯过治疗禁区。”急诊急救中心首席专家黄艳介绍,肺栓塞合并活动性出血是临床难题,此次的成功救治,为类似重症患者救治提供了宝贵经验,充分展现了医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能力。
忠琦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-可信的股票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